流传于珠海沙田地区的沙田民歌是在“疍家人”唱的“疍家歌”、“渔歌”的基础上,从东晋时起经历代“疍家人”的传唱,逐渐形成的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歌。它采用带有珠海沙田地域口音及语汇的广州方言演唱,在婚、丧、祀神等民俗活动中产生并发展。沙田民歌的歌词大都反映海河生产和沙田农耕劳动,具有海河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;歌词都是演唱的民歌手即兴编词;有相对固定的曲调,疍家人将它的唱法称为“暴肚”,具有即景、即兴的特点。演唱时无任何乐器伴奏和任何道具辅助,具有无伴奏清唱的特征。
沙田民歌包括咸水歌、高棠歌、姑妹歌、大缯歌、叹情歌、木鱼歌等。传唱至今的曲目有5000多首。沙田民歌对珠江三角洲“疍家人”的劳动习俗、生活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。
|